陳還說,尤其韓進去北京派駐香港的中聯辦,更讓台灣人「著驚」,看看香港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台灣千萬不要變成香港第二。
這位學生說,「老師,我現在忙得只能求生存現在將對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所有患者投藥治療。
《公視》報導,伊波拉病毒自1976年出現以來,一直沒有特定的療法或疫苗,死亡率高達九成,一旦感染需要被隔離治療,去年8月非洲中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歷年來規模第二嚴重疫情,至今已感染約2800人,其中超過1800人喪命,世界衛生組織因此在上個月發布最高級別警報「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上報》報導,「Wellcome Trust」全球健康慈善機構主任法拉爾(Jeremy Farrar)表示,這個發現「毫無疑問挽救生命」。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指出,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出,投藥後大幅降低了伊波拉患者的死亡率。NIAID表示,現在將對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所有患者投藥治療。伊波拉病毒不是藉由空氣傳染,不容易大規模流行,但還是相當可怕,主要透過患者的體液,像是血、汗、排泄物傳染,因此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最容易被感染。
《中央社》報導,共同主持這項臨床試驗的NIAID主任佛奇(Anthony Fauci)表示,比起麥普藥廠(Mapp Biopharmaceutical)研發的ZMapp藥物,及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 Sciences Inc)研發的Remdesivir藥物,REGN-EB3和mAb114較能提高伊波拉患者的存活率。《衛報》社論則指出,與這些藥物的存在同樣重要的是它們的使用和有效性的問題。即使食藥署於8月14日晚間8點更新說明,根據台北市衛生局回報食藥署,森永牛奶在配方表及投料部分均有奶,確認森永牛奶有含奶。
2、牛奶糖可能不適用real-time PCR之檢驗方法。《食力》追查之後發現,其實是一場檢驗烏龍。黃瑞祥表示台北市衛生局早已於2019年8月6日進行約談,而森永公司也提供了產品配方表、原料進貨紀錄、投料紀錄、出貨紀錄、產品分析報告。因此,此次食藥署是委託檢驗公司,依規定以此檢驗方式來檢測標示「奶素」的森永牛奶糖。
但是問題出在:1、用錯檢驗方法,結果當然驗不出來若包裝食品標示為「奶素」,表示內容應含有「奶製品」,所以當食藥署要確認該產品是否含有奶製品的話,就會遵照「食品中動物性成分檢驗方法-牛成分之定性檢驗」的檢驗方式,使用「即時聚合酶鏈反應(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real-time PCR)」來檢測牛的DNA基因片段,以確認產品當中是否含有牛成分。」趕在中元節前公布檢驗結果,食藥署有時間壓力?在檢驗報告尚未出爐、還沒完整釐清時,食藥署就於2019年8月13日發佈食品稽查抽驗專案執行結果,讓森永公司的牛奶糖疑慮佔據了新聞媒體版面,食藥署是否是因為中元節(8月15日)將至的時間壓力將檢驗結果公佈,這樣是否不夠謹慎?後續各大媒體也接著以誇大的標題來做報導。
」希望從SGS報告中再次確認,如牛奶糖中確實含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牛奶或乳製品,「就能證實牛奶糖中確實含有乳製品成分。依據這些資料,就能夠證明有使用奶粉、煉乳作為原料,「衛生局也確實查看到森永使用這些乳製品是與宣稱的一樣。此次的風波,食藥署稽查專案雖然是為了維護民眾中元節食品安全,但草率的作法讓沒有違規的森永牛奶糖被當成眾矢之的,只能說是無辜受害。但晚來的澄清早已造成品牌聲譽受損。
《食力》詢問real-time PCR檢驗儀器的廠商,確認檢驗方法的適用性,廠商也建議針對此類高度加工產品,應檢驗產品中的過敏原,確認是否含有乳製品成分。文:黃欣培「森永牛奶糖沒有奶?」2019年8月14日各大媒體報導「食藥署抽驗森永牛奶糖動物性成分顯示陰性」,明明成分標示有牛奶成分、外包裝也標示了「奶素」,但怎麼會驗不出來?這個結果讓不少民眾感到相當震驚,但其實震驚的還有台灣森永製菓公司(簡稱森永公司)。」黃瑞祥也認為主管機關無法驗出「牛成分」的可能原因有兩種:1、加工溫度:牛奶糖是屬120度C「高溫」精煉加工的食品,破壞了原本的DNA,使DNA過度裂解,導致使用real-time PCR「可能」無法檢測出來。用不對的檢驗方法來檢驗,就像是「牙痛卻去看婦產科」一樣,當然會檢驗出不對的結果。
《食力》採訪森永公司副總特助黃瑞祥,黃瑞祥反駁「森永牛奶糖的固形物中,包含奶粉、煉乳就有高達25%的乳製品含量,因此不可能是因為含量過低導致。」令森永公司不解的是,明明說8月15日就會有檢驗結果了,主管機關為什麼不等第二份檢驗報告出來進行雙重確認,而趕在8月13日公布有疑慮的檢驗結果?黃瑞祥表示,「這樣公布真的太輕率了。
」森永公司於約談後,也將「同批號」有疑慮的牛奶糖送交SGS進行「食品過敏原」的檢驗,黃瑞祥也有跟北市衛生局提出「會於8月15日提出SGS的檢驗報告。森永:牛奶糖中有高達25%的乳製品,驗不出來並不是因為含量過少而據其他媒體報導,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指出,有可能是因為乳製品含量過少導致驗不出來。
但問題是,食藥署公告認證的「食品中動物性成分檢驗方法-牛成分之定性檢驗」中,就有附註該檢驗方法不適用於經過高度加工造成DNA過度裂解之食品,而牛奶糖就屬於這類產品文:林若曇(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畢業後開始在網路上針對時事發表文章,以性別平等、藝術表演與政治等議題為主)京都動畫的悲劇尚未落幕,除了日本的動畫業損失慘重以外,更令人迫切感到擔憂的是,日本長期以來極端崇尚表面的太平,延伸的冷漠、霸凌與連坐罰,將會在未來的十年內持續造成更沉重的悲劇。好不容易在新興漫畫家與動畫公司,持續推廣反思現代社會的反烏托邦作品、宣揚人道關懷的全年齡向作品以及反諷真實歷史的架空作品的氛圍下,日本社會終於開始反思「嫌犯家中有電玩主機」的標籤化問題,和宮崎勤的親屬受到日本社會和輿論連坐罰的悲劇。直到事件如滾雪球般再也壓不住了,才像是正義之士般,嚴厲斥責帶頭霸凌的學生,把所有過錯都推到學生身上,完全撇開自己教導不周的責任。在知名漫畫《聲之形》(後改編為動畫電影)中就有學校老師因為歧視聽障學生,只為了守住自己的教師職位而縱容學生們的集體霸凌行為。而傳播媒體也會大肆報導嫌疑者的愛好,彷彿有相似愛好或興趣的人也都是潛在犯一般,甚少有人願意重新去思考如何改善社會制度與安全網的漏洞,以避免憾事重演。
某種層面上來說,台灣與日本在某方面也很相似。殺掉一個嫌疑者或犯罪者都是瞬間的事情,但是在那之後呢?若我們都只想粉飾太平,那麼我們將無法守護身邊任何一個人,把犯錯的人當成局外人終究也只是鴕鳥心態而已。
但在官僚體制的保護之下,該老師其實沒有受到嚴重的懲處。在《聲之形》的故事中,這位老師不負責任的作為,與故事中的主角接連嘗試自殺未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些反思,卻可能隨著近期的京阿尼悲劇付之一炬。但要讓日本大眾意識到:「作為社會安全網的一份子,要學著補破網」,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這樣一個不負責任的老師,其實就是日本社會的真實縮影。而該影片則被扭曲圍事「自明清高」、「鄙視擅長開黃腔的創作者」甚至「表裡不一」的輿論攻擊。即便日本的ACGN(novel)產業不停地推出反思社會現象的佳作和經典作品,偶像團體也在MV作品中不停地倡議關懷弱勢和探討社會議題等創作,YouTube團體中以自身經歷探討霸凌題材的也不在少數。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日本「對於追求表面和平到病態」的情形,不只助長了校園霸凌,甚至演變成「為社會進步而倡議也會被輿論撻伐、扭曲甚至抹黑」的地步。
因為民眾沒有自信去修補社會安全網的漏洞,才誤以為只要把犯罪者或嫌疑者排除在一般民眾之外,殺之而後快就能解決問題。《新世紀福音戰士》劇照宮崎勤事件後,日本ACG產業深受打擊,到1995年福音戰士才現起色日本可以說是追求「粉飾太平」到病態的國家。
可笑的是,日本至今在處理電車的性暴力問題時,仍然停留在「要求受害者勇於抵抗」,而不是積極宣導「尊重他人性自主權」。當瞭解真相的學生忍不住怒氣而甩了他一巴掌時,他依然以「師長德高望重的身分」,嚴厲斥責學生的失控行為,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引起的蝴蝶效應,差點害死了兩位年輕的學生。
把嫌疑者貼上「特殊愛好」而失控的標籤,在佛洛伊德的自我防衛機制中,是人用來逃避問題的方式。日本幾年前也發生過少女團體,因為發行了批判性暴力的歌曲《星期一的早晨,裙子被剪了》(月曜日の朝、スカートを切られた),卻反被冠上「消費受害者」、「鼓勵犯罪」等標籤,進而被網民連署要求下架等。
把嫌疑者給貼上標籤,把他排除在一般人的領域之外,若嫌疑者犯了過錯就由他自己與親族來承擔,而不是社會的責任——宮崎勤事件便是這樣一個不該被遺忘的悲劇在《聲之形》的故事中,這位老師不負責任的作為,與故事中的主角接連嘗試自殺未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該影片則被扭曲圍事「自明清高」、「鄙視擅長開黃腔的創作者」甚至「表裡不一」的輿論攻擊。但要讓日本大眾意識到:「作為社會安全網的一份子,要學著補破網」,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知名漫畫《聲之形》(後改編為動畫電影)中就有學校老師因為歧視聽障學生,只為了守住自己的教師職位而縱容學生們的集體霸凌行為。這些反思,卻可能隨著近期的京阿尼悲劇付之一炬。
把嫌疑者給貼上標籤,把他排除在一般人的領域之外,若嫌疑者犯了過錯就由他自己與親族來承擔,而不是社會的責任——宮崎勤事件便是這樣一個不該被遺忘的悲劇。直到事件如滾雪球般再也壓不住了,才像是正義之士般,嚴厲斥責帶頭霸凌的學生,把所有過錯都推到學生身上,完全撇開自己教導不周的責任。
但在官僚體制的保護之下,該老師其實沒有受到嚴重的懲處。《新世紀福音戰士》劇照宮崎勤事件後,日本ACG產業深受打擊,到1995年福音戰士才現起色日本可以說是追求「粉飾太平」到病態的國家。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